街边的面摊,热气腾腾,几个刚下工的匠人,正呼噜噜地吃着汤饼,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疲惫,眼神却很亮堂。
路过的农夫,虽然穿着粗布衣裳,但浆洗得干干净净,背篓里装着刚从集市换来的盐巴和针线,脚步轻快。
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脸蛋红扑扑的,不再是过去那种面黄肌瘦、怯生生的模样。
这并非是雍州独有的景象。
凉州,那片曾经饱受风沙与干旱之苦的土地,也同样焕出新的生机。
虽然戈壁依旧,但绿洲的面积却在悄然扩大。
新建的水库和纵横交错的灌溉渠,将珍贵的水源引入了干渴的田野。
改良后的耐旱作物和耕作技术,让粮食产量得到了显着提升。
曾经流离失所的牧民,如今也能用多余的皮毛和牲畜,换取足够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。
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,自然离不开林羽推行的一系列深刻改革。
田亩清查和“摊丁入亩”
的新税法,让耕者有其田,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,激了生产的积极性。
大兴水利和推广农技,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保障了粮食安全。
平西票号的创立和流通,则打通了商业的脉络,促进了贸易的繁荣。
而平西讲武堂和平西学堂的建立,更是为雍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合格的军事人才和政务人才。
这些毕业生们,活跃在军营、官府、工坊、乡野……他们是新政最坚定的执行者,也是雍凉未来展的骨干力量。
军队的实力,更是今非昔比。
雍州大营的校场上,平西军的操练声势震天。
士兵们身着工坊新制的坚固铁甲,手持锋利的钢刀长枪,军容严整,杀气腾腾。
三三制的战术早已深入人心,协同作战的能力远往昔。
火器营虽然依旧神秘,但偶尔传出的雷鸣般的巨响,足以让任何潜在的敌人心惊胆战。
镇北关的辉煌胜利,早已证明了这支军队脱胎换骨的变化。
与雍凉的欣欣向荣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外界传来的消息。
大楚其他州府,因为连年的内乱和苛政,早已是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。
即便是曾经富庶的江南,也因为藩王割据和倭寇袭扰,变得动荡不安。
有往来的行商感叹:“如今这天下,若说还有一片净土,恐怕也只有平西侯治下的雍凉了。”
有逃难至此的流民泣诉:“若非来到雍凉,得了侯爷收留,给了活路,我等一家老小,恐怕早已饿死在逃荒路上了。”
民心所向,可见一斑。
林羽在雍凉的统治,已经如同磐石般稳固。
百姓们自内心地拥戴这位给他们带来安定和温饱的统治者。
军人们则狂热地崇拜这位战无不胜,又能不断创造奇迹的统帅。
官员们(尤其是那些新提拔起来的)更是将他视为知遇之恩的明主,愿意为他的事业鞠躬尽瘁。
“西北王”
!
这个称呼,早已不再是私下里的议论,而是成为了雍凉内外,对林羽实力和地位最直接的认可。
他不再仅仅是大楚的一个侯爵,一个被朝廷通缉的“叛贼”
。
他,已是这片广袤土地上,无可争议的主宰!
雍凉,这片曾经贫瘠荒凉的土地,在他的手中,已经变成了一块坚不可摧的根据地,一个积蓄着无穷力量的战略大后方。
它的繁荣与强大,不仅仅是自身的成就,更像是一柄即将出鞘的利剑,寒光闪烁,威震西陲,也让整个天下,都为之侧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