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这么多年了,他依然没有放下。
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鲁莽和冲动导致师父惨死,无法原谅自己没能听到师父的最后教诲。
老和尚手持念珠,每拨动一颗,似有佛光微现。
他凝视着跪在面前的仲亚,眼中既有慈悲,又有智慧的光芒。
凉亭外,静水镇的天空阴云密布,但凉亭内却如同一方净土,脱于外界的混乱。
"
仲亚,"
老和尚的声音如同古寺钟声,悠远而清澈,"
告诉我,佛法中说的‘忍辱’是什么意思?"
这个问题直指仲亚年轻时最缺乏的品质。
当年的他武艺高强却性情暴躁,常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,最终酿成大祸,害师丧命。
仲亚双手合十,额头微低,深吸一口气后回答道。
"
忍辱有二种:一者、身忍;二者、心忍。身忍是面对外在困厄时不起对抗,心忍则是内心不生嗔恨。"
他稍作停顿,继续道:"
若为人所割截身体,当自立心,不应生嗔恨。忍辱并非懦弱退缩,而是内心的大力量,是看破‘我相’后的大智慧。"
仲亚声音微颤:"
弟子年少时不解此理,以为忍辱是怯懦,不知忍辱实为菩萨六度之一,是通往解脱的必经之路。"
老和尚微微颔,念珠在手中轻转:"
善行于忍辱,柔和心调适。你的回答已有所悟,但尚未触及根本。忍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"
仲亚思索片刻:"
最高境界是无生法忍,了知一切法本不生,故无所谓辱,亦无所谓忍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言: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当我们真正体悟诸法空相时,忍与不忍皆为妄念。"
"
善哉,"
老和尚点头,"
那么,暴力与慈悲,如何选择?"
这个问题更加尖锐,直指仲亚过去的错误。他低头思索片刻,然后回答。
"
夫慈悲者,名为不杀。若诸世界六道众生,其心不杀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暴力源于无明,慈悲生于智慧,菩萨虽复示现种种瞋怒,而于众生,心常慈忍。表面的激烈手段若出于度化众生的慈悲,则为方便;若出于个人嗔恨,则为暴力。"
他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,这双曾经用来伤人的手,现在已经粗糙而有力。
"
弟子年轻时不明此理,误以为打抱不平是菩萨行,却不知真正的菩萨行在于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在于理解众生的苦难根源,而非简单地诉诸暴力,弟子当年为一时之快,不仅伤害了恶人,更间接害死了师父,违背了佛陀的根本教诲"
仲亚抬头,眼中闪烁着泪光:"
师父,弟子一直有一个疑问:您被害时,为何不还手?以您的武功,完全可以自保。"